目前采用的是电力工程的审批程序,用户申报之后15个工作日内来看点,审核资料的真实性,然后才能进入施工,安装完他们还要再审核材料,前后要20多天。
英利立足深圳,借助深圳电子产品的行业优势和太阳能应用产品的产业配套优势,与更多的同行伙伴展开广泛协作。11月12日,英利发布财报称,得益于太阳能电池板售价的回升,以及成本的下降第三季度亏损大幅收窄。
点评:在光伏产业危机四伏的2012年,英利以出货量2300兆瓦拔得全球第一位的头筹。4月7日,英利绿色能源成立深圳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布局深圳。5月份英利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尽管第一季度季节性组件出货量强劲,但是英利绿色能源相对严重的净亏损仍在继续。2013年第一季度净收入为4.314亿美元,其运营亏损为5230万美元,标志着运营利润率为负12.1%,净亏损达9850万美元。其中英利绿色能源排名首位,打破光伏制造商历年记录。
英利是个敢拼的企业,在全球光伏企业都节缩开支的时候拿出企业1/3的盈利额来赞助世界杯,有人说这是在豪赌,小编却觉得这正是英利敢拼的体现。截止到10月,英利共提交国内专利申请1176项,授权专利共777项。在没有硅的情况下,这是一条生成电流既简易又廉价的捷径。
格雷策尔的装置前所未有地达到了4%的效率。归根结蒂,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每瓦电力的成本。如此窄小的宽度赋予装置以极大的表面积,同时也使水得以渗入锈杆间的纳米微隙中。铁锈不是世界上最擅长将太阳能转变成氢的高手,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其理论极限值为16.8%。
这种沉淀方法会促使二氧化铁生长成大片的森林,里面尽是呈花椰菜状的显微树木,从而形成了那种允许电子逃走、但还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分形表面积。例如一旦水发生裂变,实际上等于制造了一颗炸弹,海尔加德说,因为氧和氢会以爆炸的方式发生反应。
如果融入燃料电池,它就可以和氧重新结合而按实际需要发电;它和一氧化碳结合后会变成甲醇生物燃料;存储得法,甚至还会像任何其他气体燃料那样燃烧。这段插曲发生在1975年,其时正值硅作为新兴材料的佼佼者脱颖而出的时期。额外能量对于提升电子形成更高的能级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问题甚至让备受期待的氢经济断送了整个前程。
要将光伏电池的动力转变为氢,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该动力来运转电解槽,藉以让水(H2O)裂变为氢和氧。沙漠中孤独的前哨基地会变成美好的家园,工艺处理可以使用经过滤的废水。但复杂的工艺和稀缺的材料孕育而成的装置,因商业化成本过高而难以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只能在生成瞬间使用的缘故,这种表面上看似无穷尽的资源在所有再生能源中所占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而成本却是化石燃料的20倍。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库存量简直丰富到无所不在的地步。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年让哈迪和巴德陷于两难困境的同样障碍。
他表示,即使效率只有10%,只要价格公道也会强于50%的光伏电池,因为每个表面用铁锈涂覆一遍花不了多少钱。这样可让电子和洞孔从材料中逃逸,进而同四周的水相汇合。
虽然在将太阳能转变为电力的效率方面,二氧化铁(铁锈)无法和硅相提并论,但是它能做一些硅做不到的事,例如帮助太阳能的储存。他和瑞士理工学院合作的结果,是利用串叠型电池和二氧化铁设置为公司提供了非电网式的能源解决方案。即使是现有的最先进技术也只会将46%的太阳能转变成电力,而且那还有赖于规范化的理想条件,国际空间站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代价高昂的稀土元素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板便是一例。但是卡茨表示,他远没有找到一种效率达到市场需求的材料。但光凭其来源丰富这一点就意味着数量是能弥补质量不足的。装置幸亏经过这一微调才得以将输入光吸收71%,同时又薄得能让电子逃逸,最终形成了4.9%的理论效率。
它迄今为止的表现不甚理想,加州理工学院的纳特刘易斯说,那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让它有更好的表现。丹尼森大学的乔丹卡茨研发出由几纳米宽的铁锈杆构成的薄涂层。
硅不是适宜干这活儿的工具,它的电子缺乏合适的能量。铁锈具有适合电解水的物理属性,但仅凭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它能独力完成使命。
它的效率达到3.6%,与卡茨的装置不相上下,但无需借助于额外的串叠型电池。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稀薄到足以让电子逃逸的铁锈层,其厚度大约为几十纳米。
它非但没有变成气体,反而同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实行结合,撇下氢冒着气泡安全地返回存储罐。如果希望电子有任何逃逸的冲劲,恐怕还是以稀薄为好。也许,现在该是进入铁锈时代了。要让一种材料直接对水进行电解,它必须在受到光子撞击时释放具有合适能量的电子。
用铁锈获取太阳能还剩下最后一道难关:通过制氢固然可以存储太阳能,同时存储本身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考虑到太阳能的经济现实,哈迪和巴德在1975年开掘的细微电流还可能衍变成一种覆盖全球范围的再生能源。
例如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工程师将硒化锌和硫化镉晶体同铂催化剂相结合而使合适的电子得以释放。但是,他的目标可能会在锈层非常薄时遇到一个悖论式问题而遭受挫折。
他希望这些装置同样能推广到发达国家的房屋顶上,使拥有这种装置的人不必通过电网就能获得氢燃料和电力。1991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洛桑分校的工程师迈克尔格雷策尔,利用为强化对光子吸收而用染料经过处理的薄层二氧化钛研制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安置在地面上基于硅的、更加廉价的太阳能光电板,其效率充其量也只有15%~20%。简单或许是简单,但也不见得怎么有效。光子进入装置后被迫挤入一个以V形镜面相向的小室内,镜面在那里将它们来回地折射到被吸收为止。一个更加温和却同样糟糕的结局是:氢与氧只要经过结合就会形成比先前略微更热的水。
去年,希弗拉小组研制成一个工作装置,使用的无非是玻璃这种谈不上昂贵的材料。二氧化铁具有高达2.1eV的能源命中率,它还不带任何毒性,而且非常便宜。
要是没有这些能量,铁锈就会将电子往回抽吸到结晶阵列中,趁它们尚未变纯净之前重新予以吸收。于是,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铁锈。
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电池,但由于能源密度偏低,加上整幢建筑的供电系统每过几年需要更新的高额成本,使它们只成为少数富人的选项。只要能让铁锈的电子行动自如,它就能变成一种神奇的材料,为廉价地进行太阳能发电提供有效的途径。